第三百三十七章 全面掌朝,三姓家奴! (第2/2页)
臣子了解的事,君父都了解,臣子不了解的事,君父还了解,毛骨悚然,细思极恐。
仅是内阁几人也就罢了,但听君父的意思,在这团圆之夜,锦衣卫为两京一十八省的官员、吏员近百万人都送去了“年终赏赐”、“新年赐福”。
“今夜我朝大多数官吏怕是都睡不着了。”
“那是自然,今夜守岁嘛。”
……
玉熙宫。
锦衣卫指挥佥事朱方觐见。
朱厚熜望着重获新生的“吕芳”,很是感慨,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的黄锦,更是在旁不断抹着眼泪。
较之外廷之臣,黄锦自认为此生有三个父亲,第一个,是生下他的亲生父亲,第二个,是大明朝的君父,第三个,就是在他进宫后,始终照顾他的养父,即,吕芳。
见养父恢复青年俊秀模样,身体健康,黄锦高兴之余,又难免有几分为“父亲所丢弃”的苦涩。
“万岁爷,奴……”
几十年的习惯,朱方那个“婢”字就要脱口而出,咽了回去,也咽下了过去所有,缓声道:“臣奉圣命,已遣人将两京一十八省各级官吏,共九十八万一千一百人的年终赏赐送上门去。”
在锦衣卫中。
都指挥使之下,是两位指挥同知,接着才是指挥佥事。
可以说,朱方在锦衣卫中的序列,是第四或第五,但在锦衣卫代都指挥使朱七的刻意放权下,朱方真正的序列,是二,甚至是一。
依靠着几十年内廷沉浮的经验,朱方在最短时间内,抓住了锦衣卫的行政、人事、财政、监察、审判、检察等权力。
并以铁血手段对锦衣卫内部进行整肃,上至指挥同知,下至缇骑、力士,拿下了数万人。
还对国内、国外密使予以了详细划分,对国忠诚、对君忠诚的密使,和拿钱办事的密使,在此后得到锦衣卫的支持是不一样。
锦衣卫内外,风气为之一正,严重腐败问题得到遏制,而抄没、罚没脏银高达上亿两纹银。
给两京一十八省九十八万多名官吏的年终赏赐,没有动用国库,也没有动用内帑,全是从这笔银子出的。
如此庞大的腐败数目,不逊色于朱厚熜之前整顿朝廷的所得,而锦衣卫崛起也才四年。
从国朝层面来说,使用锦衣卫缇骑天下,其手段,便是在任奸。
朱厚熜为了让天下臣民所有的东西在眼前透明,扶持了专门负责线报刺探的锦衣卫,还鼓励臣、民告密,专职、兼职相互配合,形成了线报的天罗地网。
可过大的能力,也让专职的锦衣卫,随处、随手都能获得财富,只要动念,哪怕是个小小的锦衣卫力士,也能得到一辈子花不完的钱。
锦衣卫里的人,时时刻刻面临的诱惑、考验,远比朝廷官员、吏员面临的诱惑、考验更大。
最关键的是,官吏有锦衣卫监察,而锦衣卫却没有监察。
朱方在进入锦衣卫后,就立刻着手组建了“监察司”,挑选人手对锦衣卫内部监察,成果是摆在眼前的,那拿掉的人,得到的上亿两纹银就是证明。
可那是朱七、朱方的配合,打了内部措手不及,随着时间推移,新的腐败手段在诞生,以后的内部监察会越来越难,但这都是后话了。
锦衣卫再腐败,也腐败不到大明朝黎庶身上,而朝廷官吏的腐败,却可以直接让生灵涂炭,社稷动荡。
为此,锦衣卫在继续发力,给近百万朝廷官吏建立了“档案库”,密使们得到的线报、信息,都将汇总到官员们的个人档案中,方便随时查询、调阅。
在这近百万朝廷官吏中,绝大多数人都是有把柄的。
官场中,“使功不如使过”,抓点小辫子,关键时候总是有用的,甚而可以故意引诱官吏去犯错,然后敲打使用,这个招数是君子做不来的。
别的不说,就内阁阁臣忧虑的问题,其实很简单,锦衣卫如何得到那些隐秘线报的。
在高拱的身边,锦衣卫有一位高等级的密使,能随时接触、监控这位内阁首辅大臣的一举一动。
而胡宗宪的密事,那就是锦衣卫策划的,胡宗宪旧友登门求情,正是锦衣卫让去的,如此一来,胡宗宪和旧友聊什么、做什么,自然也就一清二楚。
至于海瑞的席破,则真是巧合,今冬是暖冬,海母常让海妻晒晒被子,而有一次,海妻的动作大了些,让褥子掀开了点,露出了下面的破席,海妻被被子挡着视线没有看到,却被府中的“人”瞧见了。
万事只怕有心人,于是乎,海瑞的年终赏赐,仅是一领新席。
让阁老们产生了更多的联想,心潮起伏不定。
这还只是阁老们在阁聊聊彼此,等到明日,也是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初一,小吏向大吏拜年,大吏向小官拜年,小官向大官拜年,大官向阁老拜年,相互碰面,印证锦衣卫的手段,那才是真正的高潮。
不论内阁阁老、六部九卿大臣、京官京吏、地方官吏是猜测君父料事如神,还是恐惧锦衣卫的手段,有这样的震慑,朝廷官吏们在徇私枉法时,脑子总会多想一想,不会看到银子就脑袋一热,干出迫害百姓的事。
银子再多,也要有命花啊。
把自己搭进去,为国库,为君父攒银子,这得不偿失的活计儿,鬼才干。
朱厚熜注意到朱方逐渐挺直的腰杆,倒真像几分能臣干吏的意味,不卑不亢,满意的点点头,道:“辛苦了。”
朱方本来已经娶妻,可以在金陵安享余生,重回京城掌握锦衣卫,不是为了追逐权力,更多的,是帮他这个皇帝的忙。
这声辛苦,不是说的锦衣卫辛苦,而是说的朱方辛苦。
君父的厚道,吕芳不禁眼睛一红,最嘴唇微动,想说些什么,却被朱厚熜打断,道:“陪朕吃个团圆饭吧。”
“臣遵旨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