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一章 安内与联手 (第1/2页)
宴会接近尾声时,邵裕得了个机会,与代国辅相苏忠顺见了一下面。
「代国四大辅相,王丰在平城,卫雄在盛乐,君在此,长孙睿去哪了?」邵裕问道。
「长孙睿已升任羊真(三公),不再管事了。」苏忠顺说道:「接替他的是豆陵氏的窦勤。」
邵裕不太明白代国内部各部大们的倾向,但他知道王夫人最初的两个支持者都失势了。
刘路孤被槛送洛阳,斩于东市。
长孙睿被高高挂起,明升暗降。
可见代国稳定的表面下,暗流涌动得十分激烈,且时不时有暗流冲破水面,
溅起一阵巨大的水花,然后慢慢归于沉寂,而此时水下又开始酝酿新的暗流。
苏忠顺见燕王不是很清楚,于是为他解释了一番。
拓跋代国的体制一直在变。
就目前而言,代公是名义上的君主,因年幼,故由太夫人王氏实际掌权。
代公之下有三公一一相当于曹操建立的魏公国、邵勋建立的梁公国三公。
鲜卑人称三公为「羊真」,但不做具体区分,目前有段繁、长孙睿二人一听闻段繁垂垂老矣,快死了。
和中原一样,三公地位崇高,但无实权。
王丰、苏忠顺、卫雄、窦勤四人为辅相,分理国政。
四人之中,王丰代表陆续西迁的广宁、代郡乌桓势力:
苏忠顺代表早年迁过来的幽州乌桓势力:
卫雄只是孤身上任,不过在云中、马邑二郡垦荒治产业,有两座庄园,其家族仍留在代郡,而那边已是梁土;
窦勤代表旧党豆陵部,但因为与大梁君臣接触较多,且被暴打过一次,
豆陵部现在比较老实,旧党色彩没那么浓了,开始尝试着在五原郡黄河沿岸的肥美土地上垦荒。
早在拓跋猗卢时代,辅相其实没那么大权力,因为国家体制就是一个部落联盟。
时间过去快三十年后的今天,形势大不一样了,被代公直接掌控的人口大增,主要包括被打散后编户的诸部人口,以及云中、马邑二郡陆续编户的人口,
林林总总十余万口,相当不少了。
所以,比起拓跋猗卢时代,现在的四位辅相日子是非常好过的。
辅相之外,侍卫亲军进行了改革。
这是王氏这两三年催得最急的事情,可能与她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有关。
这支部队目前员额是一万二千,原本是各部选调精壮入侍卫亲军,有点类似大梁的府兵轮番上直京城。
现在这部分人还有,但没那么多了,大概只剩三分之一。
另外则是来自代国朝廷的编户人口,以及从中原招募的府兵余丁,整个格局突出一个杂字:有部落丁壮,有类似世兵的兵员,还有部分朝廷供养的募兵。
统领侍卫亲军的也不再是四镇将军,而是左右前后将军,即左将军莫含(汉人豪强)、右将军王平(乌桓王氏后族)、前将军拓跋克辅(亲近宗室)、后将车丘敦举(输诚外系部落首领)。
很明显,王夫人非常注重抓军权,千方百计让侍卫亲军变成朝廷的军队,尽量免受部落肘。
简而言之,四辅相、四将军是代国朝廷核心重臣。
四镇将军则是外镇大将,在朝廷和地方势力之间摇摆不定。
凉城是裂土封国。
云中、定襄、马邑、五原、朔方以及新设的河西(卑移山北半部分)六郡是山前部分,山后部分则是部落联盟辖区,以游牧为主。
这是一个杂了汉地制度和草原传统的二元制国家,天然就有矛盾,更别说女主当国了。
邵裕也是听苏忠顺这么一介绍,才有了深刻的认识。
以前只是听过拓跋代国怎么怎么样,结果有些是真的,有些则有偏差,现在更清楚了。
「王夫人也不容易啊。」听完后,他笑了笑,道:「我看和贾南风有的一拼。」
「可不敢这么说。」苏忠顺苦笑道:「殿下之意,太夫人已尽知。义从、落雁二军当尽快抵达马邑河曲渡,做好渡河的准备。朝旨册封也要尽快下来,太夫人属意五原郡公。」
「五原郡公不是拓跋槐么?」邵裕问道。
「改封就是了。」苏忠顺脸色微变,低下头说道。
邵裕暗自思索,也不是不可以。
苏忠顺见邵裕在思考,心下一紧,赶忙说道:「太夫人尝有言,即便这次压下去了,将来还有一道大坎。代公十一岁了,按草原风俗,最早十三岁就可娶妻成婚。以代公的身份,定然不可能娶小部落之女,如果与大部联姻,形势就会有变化。亲政之后,他可名正言顺掌握大权。眼下这些部大之所以支持太夫人,未必没有等着代公亲政的原因。此事诚为可虑,太夫人或许可以向后拖一拖,但能拖到几时呢?十四岁、十五岁?不可能再往后拖的,最晚不会超过十五岁—」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